了解别人在想什么【心智化互助共学小组】
心智化是想象性地根据他人的心理状态去解读他人的行为,也包括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去解读自己的行为。心智化涉及如何去了解别人的想法以及了解自己的想法,心智化能力不足,最直接地体现在莫名被排挤、被误解、给别人带来麻烦,不信任他人,高度警觉等,甚至是感觉到“我能理解他人,但是为何没人理解我”。心智化能力甚至在近几年被证实是创伤和人格障碍的关键。
心智化重要的关键:了解人与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了解你自己、你是谁、你的偏好、你的价值观等;与你的亲密朋友沟通;调节你自己的感受;调节别人的感受;避免误解;更容易看到情绪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容易避免思想和感受进入灾难性思考。
参加“心智化互动学习小组”读书会以及心智化的知识点导读,结合Sigmund Karteurd的MBT-Introductory的团体活动,你能学到:
1.了解心智化概念、心智化情感
2.基于心智化理论的练习,提升心智化的能力。
人数上限为20人。
面向人群:想要自学提升心理咨询的医学生、心理学爱好者,精神疾病康复期的个体,如果当下仍然处在疾病发作状态,可以作为自我调节辅助以及自学资源,但是还要结合药物与个体心理治疗。
参考书目:《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情绪心智化》
设置
每次时间两个小时,总共八次,每一个小节会进行一个章节的讲解,以及小组成员借由文字互动以及语音或视频互动对该小节的内容进行练习。参与者不强制买书,因为分享笔记。
活动形式:
每一小节(一小时)内容包含:
(1)第一部分:理论讲解,所以并不一定要买书
(2)互动环节,部分内容文字互动
(3)有设置的结构性开麦、开视频互动。
Ps:为了鼓励小组参与,参与时预交300押金,每次开麦互动环节均参与者算是全勤,十天活动总共十小节结束后退押金。活动开始前可退出,活动开始后无论各种原因请假、参与但是不发言者视为缺勤。活动结束后,全勤者申请退还押金。
带领者:Circle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本科复旦大学临床医学,辅修宗教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研究抑郁和焦虑的治疗,non-binary,2012年开始学精神分析,打酱油的人类学爱好者。在学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对一切抱有好奇,永远在研究的路上。
连续八次周末的晚上,5/21,22,28,29;6/4,5,11,12,每天晚上的19:30-21:30。八次活动密集进行,共16小时。
活动免费,但是加入时收取300元押金,每次的文字互动与开麦互动均参与者退押金。
报名请填表格后添加小助手微信symptoms_network,缴纳押金、拉群后即算报名成功,活动信息在群里发布。
活动内容参考
以下列出八次活动的主题,实际在活动中,围绕当次主题,进行两轮练习,了解以及提升心智化能力。
第一次:心智化理论包含哪些概念
人们透过心智过程相互关注,理解彼此的方式。人们相互理解并相当准确合理地相互了解,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先决条件。若是偏向其中一个维度,都会导致较差的心智化,过度依赖情绪感受不可靠,依靠认知理解,也会常常不经意造成麻烦。
过度心智化:有时候人们会过度解释其它人的动机,并花费大量时间去解读他人的行为,成为过度心智化倾向。对他人情感理解很少的人往往会出现过度心智化。这个状态不同于恰当的心智化,涉及过长的叙事,缺乏真正的情感核心或是与现实的联系,并且易于发展为控制他人。心智化与误解具有明显的关系。
第二次:心智化不良产生的问题
一些心智化较差的时候:对于他人动机的傲慢言论;非黑即白的思维;不带情感地思考或是画师人们相互影响的事实;对行为伴随的感受的忽视;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无关的解释;对心理状态缺乏兴趣;唠叨;刻板印象;强调外部因素忽视心理状态。
心智化不良可能的后果:很容易互相误解,并可能产生负面的后果(如他人感到被忽视、没有被听到或被错误地解读,并对此感到不快);一个人的行为与另一个人的情况不同,并且以此展现误解或是感到困惑;由于对别人的误解而产生情绪化的反应,感到害怕、失望、愤怒;人不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还可能导致他人对自己的质疑;感到不安全或是需要他人不断的确认;被情绪支配产生冲动。
第三次:心智化的情绪:亲密关系中的敏感
基本情绪与社会情绪,基本情绪是哺乳动物都有的,社会情绪灵长动物比较丰富。基本情绪是生存的适应性体验。
原发情绪与继发情绪:继发情绪指事后发生后并组织第一种情绪的体验或表达。例如愤怒后感到羞愧。情绪与感受之间常常模糊不清,情绪是个人对特定刺激的身体反应,是行动方案,感受是情绪激活期间身体状态的有意识体验。人们的情绪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许多情绪被压抑,只出现情绪化反应但是自己意识不到。
第四次:心智化的情绪:情绪调节能力
识别和命名不同情绪的方式:是他人教我们的还是自己想出来的。第一条路径是透过观察他人的反应、表情(外部心智化);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与他人认同,在观察别人做某事或是表达某种感受时,体验他们所体验的。
情绪调节受损:意味一个人陷入痛苦、不舒服并且通常是不清楚的情绪状态(非心智化感受)可能采取激烈的、自毁的手段来逃避感受。努力避免这些状态的重要性,为这些感受命名,并且分享自己如何摆脱这些情绪,采取积极的方式来管理这样的情绪。在人际关系敏感的是哦户先管理过度唤起,此后再慢慢讨论人际关系敏感。调节情绪一方面通过分散注意力,可以防止破坏性情绪逐渐恶化,到那时要减少使用,还要意识到自动化思考可能引起焦虑,如果产生情绪的时候去思考是什么自动联想导致了情绪的产生。
第五次:心智化与依恋关系
依恋过程意味着我们学习通过别人(养育者)来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人们有不同的依恋模式:安全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中,为了吸引依恋对象的注意,会放大自己的情绪表达,但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平静才能从分离引发的情绪中恢复。回避型依恋脱离情绪反应,表现得不在乎,表现出紧张。依恋模式产生于与早期客体的互动,很乏程度决定了人们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特别是在痛苦中,出现被抛弃的可能性的时候。依恋策略与早期孩子如何吸引注意有关,但是不能与寻求注意(attention-seeking)混爻。
第六次:心智化与依恋关系
每个家庭都具有心智化文化,与管理影响家庭成员的重大事件。在谈论时可能触发压迫性的家庭禁忌,就会出现压抑性的沉默、不能触碰的禁区、焦虑的聚会场景、混乱的家庭讨论等,可能会激起痛苦回忆与强烈情绪。依恋冲突意味抑制或夸大关于情绪状态的信号,因为在寻找或呼唤依恋对象时,会担心或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感到不安全。
第七到八次:心智化具体情况演练
心智化的团体治疗可以被描述为心智化的训练舞台。参与者要遵守:1.经常分享和谈论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时间,最好是最近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导致心智化不良(强烈或困扰的感觉、行为冲动、冲突解决不良等)或是讨论处于压力下的情况,特别是和他人有关并且感受到对心智化能力有较高要求的情况。2.通过探索、好奇和对替代性理解的开放态度等心智化立场来更多地了解这些事件。
具体练习的主题在当次活动公布。
报名请填表格后添加小助手微信symptoms_network,缴纳押金、拉群后即算报名成功,活动信息在群里发布。
点击查看一周年纪念总结: